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

「九龍關地界」碑石

在九龍荔枝角「饒宗頤文化館」東邊 (面向荔枝角收押所) 的山坡上,隔著鐵絲網,可以看到一塊碑石上刻有「九龍」兩個字,碑石下半部被雜草遮擋,那就是「九龍關地界」碑石。

從現存於「饒宗頤文化館」內的拓印及複製品看到,碑石上刻的是「九龍關地界」。據歷史學家考究,在1887年 (光緒13年),當時的廣東省海關為設立九龍關分關而豎立碑石,顯示那時這地方處於中英分界,清政府在此向跨境的商販收取關稅。這裡的中英分界,源起鴉片戰爭後,清廷被迫於1842年簽訂《南京條約》,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,到1860年又因戰爭失利,簽下《北京條約》,把九龍半島也割讓予英國。再到1898年,清朝政府又簽訂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》,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及離島,為期99年至1997年,之後的都屬時事了。

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期間,經歷二次大戰,戰後亦經多次騷動,仍取得經濟成就。不過,1997年主權回歸後,社會各種矛盾浮現,示威集會如近日的「佔中」頻生,原因何在?香港今後何去何從?從「九龍關地界」碑石只看到歷史,看不到未來,未來充滿變數,不變的大概是花開花落和點水的蜻蜓,給人帶來一點寧謐。

3 則留言:

  1. 新月人原來也是讀史者,對近代的香港歷史了解甚詳。所謂鑑古知今,不讀史,無以言。中共靠什麼起家,用什麼手法管治,看中共近數十年的內外政策,大抵可見香港未來的端倪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摸魚兒 辛棄疾

    更能消、幾番風雨,匆匆春又歸去。
    惜春長怕花開早,何況落紅無數。
    春且住,見說到,天涯芳草無歸路。
    怨春不語。
    算只有殷勤,畫簷蛛網,盡日惹飛絮。
    長門事,准擬佳期又誤。蛾眉曾有人妒。
    千金縱買相如賦,脈脈此情誰訴?
    君莫舞,君不見、玉環飛燕皆塵土!
    閒愁最苦。
    休去倚危欄,斜陽正在,煙柳斷腸處。

    由今日的香港,聯想起這闕詞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新月人當然不是讀史者,但關心香港的人,總會留意這些歷史烙印。割地賠款,本來是國恥,但卻造就了香港從漁港蛻變成為大都會;收回主權,應該是好事,但卻社會矛盾頻生。這些難道都是歷史上的偶然?找尋答案或許只能像摸魚兒一樣吧,斜陽正在,煙柳斷腸處。應該多得閣下以文學作聯想,新月人不才,似懂非懂間,仍略有啟發。

      刪除